《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英文)名: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课程编码:09011806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8(理论:48)
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授课单位:新葡的京集团352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制订(修订)人:杜江 审核人:
制订(修订)时间:2022-11-1 审核时间:
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是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以及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应毕业生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充分了解经济理论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流程(对应毕业生能力:1-②);
2.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应毕业生能力:1-③);
3.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素养,熟悉国家有关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具有经济分析和预判能力(对应毕业生能力:2-①);
4.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对应毕业生能力:2-④);
5.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经济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对应毕业生能力:6-②);
6.具有专业敏感性,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对应毕业生能力:6-③)。
(二)思想教育目标
掌握整体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分析,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引领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有效传导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和理想信念。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
表1 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章次 (或:模块及主题) |
内容 |
细化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学时数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1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GDP的两种方法;了解与GDP有关的其他衡量指标;理解各部门经济收入构成等式;理解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定义、区别及计算。 |
6 |
1、2 |
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
3.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5.名义GDP和实际GDP |
第2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
1.均衡产出 |
理解均衡产出的内容;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有关内容;深刻理解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掌握乘数论的有关内容及相关计算。 |
6 |
1、4 |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
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
4.乘数论 |
5.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
6.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
7.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
1.投资的决定 |
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及投资的决定;深刻领会和掌握IS 曲线含义及移动;掌握利率的供给和需求;深刻领会和掌握LM 曲线内涵及移动;熟练掌握IS-LM模型。 |
10 |
3、4 |
2.IS曲线 |
3.利率的决定 |
4.LM曲线 |
5.IS—LM曲线 |
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
1.总需求曲线 |
熟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理解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理解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三种形状;重点掌握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进行解释。 |
6 |
2、3 |
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
3.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
4.常规总供给曲线 |
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
第5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
1.失业的描述 |
理解失业的定义、类型和影响,掌握奥肯定律。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重点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深刻理解菲利普斯曲线。 |
6 |
2、4 |
2.失业的原因 |
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
4.通货膨胀的描述 |
5.通货膨胀的原因 |
6.通货膨胀的成本 |
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
第6章 宏观经济政策 |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了解财政政策的工具,重点掌握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及效果分析;熟练掌握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了解供给管理政策。 |
10 |
3、6 |
2.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3.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
5.供给管理的政策 |
第7章 经济增长 |
1.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
了解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的描述;了解经济增长核算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了解新古典模型的应用;了解内生增长理论;掌握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
4 |
5、6 |
2.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
3.增长核算 |
4.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
5.※应用新古典模型 |
6.内生增长理论 |
7.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
五、教学方法
(一)问题驱动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分级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即将主线驱动问题、章节驱动问题和课堂驱动问题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巧妙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以一个启发式的主线驱动问题贯穿课程该部分内容的始终,如连续剧般将相关章节内容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具体涉及到某一章节的内容时,则需要设计章节驱动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解有关内容。在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则设置相应的课堂驱动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示例教学
根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示例开展教学,即将类比举例、应用举例、需求举例等多种例子结合到知识点讲授中。结合示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生动、具体地举例,调动学生能动性,从而辅助知识点的深入阐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具体的应用举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三)教学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实施上,可采取两类方式:1.教师主讲式教学:虽以教师讲课为主,但教师需要以关键问题为主线,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讲课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辅以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图形(像)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动画演示等技巧突出重点,辅助难点教学;黑板板书要注重与多媒体的有机对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需要针对所提供的预习问题进行必要的准备。2.互动讨论式教学:该方式包括课前小组研讨与课堂集体讨论两个环节。课前小组研讨环节,学生4-6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内研讨,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相关准备;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一个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的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教师可根据讨论现场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期间新出现的重点或热点适当进行时间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
六、课外学习
本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课内外有机结合,以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原则上,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课外学时不低于课内学时的1.5倍。课外学习包括课前与课后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由个体预习和小组合作研讨组成,课后学习由学习总结、复习以及对应的在线测试和课后习题组成。
七、教学资源
表3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
资源类型 |
资 源 |
教材 |
1.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年 |
参考书 |
1.《宏观经济学(第十版)》 曼昆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 2.《宏观经济学(第19版)》 萨缪尔森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 3.《宏观经济学(第7版)》 布兰查德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年 4.《宏观经济学(第4版)》 黄亚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 |
教学网站 |
1.spoc.ccu.edu.cn |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详见表4。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平时考核分为2次,共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5%;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50%。课程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表示。
表4 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考核依据与形式 |
考核关联的课程教学目标 |
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
平时表现 |
课堂考核 |
(1)课堂考勤情况,学生干部常规考勤与教师抽查点名相结合。 (2)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互动的次数和质量。(或:课堂研讨与汇报质量,由教师评价) |
1、6 |
10% |
平时作业 |
(完成3次作业)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
1、3 |
5% |
平时考核 |
平时考核1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3、5 |
5% |
平时考核2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4、6 |
5% |
期中考试 |
期中成绩 |
采取单桌形式进行测试。 |
1、2 |
25% |
期末考试 |
期末卷面 |
采取闭卷方式进行测试。 |
3、4 |
50% |
合计 |
100% |
九、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周期中,课前备课、课间沟通、课后总结,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督学教学过程反馈、学院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成绩分析、吸纳校内外专家的建议、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内容与学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评价方式酌情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