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英文)名: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课程编码:09041822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8(40+8)
学分: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先修课程:统计学
后续课程:金融计量学
适用专业:金融工程
授课单位:新葡的京集团352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制订(修订)人:季宇 审核人:宋兰旗
制订(修订)时间:2019-9-2 审核时间:2019-9-7
二、课程说明
计量经济学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应用经济学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对理论的新发展有概念性的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应毕业生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计量专业类知识,具有国际视野,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前沿,并能将所学计量知识用于解释本专业领域现象(对应毕业生能力:1-①);
2.掌握计量回归模型基本估计方法,能够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实证分析知识和相关量化分析软件设计解决实际案例的方案,能够将创新意识体现到设计环节中(对应毕业生能力:2-①);
3.具有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的基本能力;运用量化思维分析金融问题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对应毕业生能力:2-③);
4.熟练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金融数据的分析,使用专业数据库进行专业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够进行简单的量化结果分析(对应毕业生能力:3-①);
5.具有跟踪计量经济学模型最新发展趋势,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回归模型及软件方法的能力(对应毕业生能力:3-②)。
6.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以致用,创造性的解决实际经济量化分析问题,具有专业敏感性,在竞争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对应毕业生能力:6-②)。
(二)思想教育目标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定量分析工具,引领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强量化分析工具的使用能力,形成量化分析金融问题的思维模式,并有效传导正确的价值在追求和理想信念。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
表1 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章次 (或:模块及主题) |
内容 |
细化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学时数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1章绪论 |
1.计量经济学概述 |
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Eviews软件的用途。 |
2 |
1、5、6 |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步骤 |
3.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Eviews使用简介 |
第2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1.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了解基本概念;掌握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量的统计性质、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能够运用模型进行预测。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
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
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 |
5.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3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 |
了解多元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掌握统计检验、能够进行简单的预测。掌握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
4.非线性回归模型 |
5.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4章 多重共线性 |
1.多重共线性概念 |
理解多重共线的概念、多重共线性产生的后果;掌握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能够有措施对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
3.多重共线性的解决方法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5章异方差性 |
1.异方差性概述 |
理解多异方差的概念、异方差性产生的后果;掌握异方差性的检验、能够有措施对异方差性的补救。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异方差性的检验 |
3.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6章 序列相关性 |
1.序列相关性概述 |
理解多序列相关的概念、序列相关性产生的后果;掌握序列相关性的检验、能够有措施对序列相关性的补救。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
3.序列相关性的解决方法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7章单方程回归模型的几个专题 |
1.虚拟变量 |
了解虚拟变量的概念;掌握虚拟解释变量回归模型基本形式;理解设定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后果;理解随机解释变量模型的概念、影响及修正方法。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6 |
1、2、3、6 |
2.设定误差 |
3.随机解释变量模型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8章滞后变量模型 |
1.滞后变量模型概述 |
了解滞后变量模型的概念;理解分布滞后模型和三种自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掌握分布滞后模型和自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6 |
2.分布滞后模型的参数估计 |
3.自回归模型 |
4.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
5.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9章 时间序列模型 |
1.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
了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掌握相关的Eviews操作。 |
4 |
1、2、3、4、5、6 |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3.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第10章 联立方程组 |
1.联立方程模型概述 |
了解联立方程模型及其偏倚的基本概念;掌握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方法及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
4 |
1、2、3、6 |
2.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
3.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
4.案例分析与Eviews操作 |
(二)实践教学
表2 实践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实践项目名称 |
细化的教学 目标与要求 |
实践内容 |
学时数 |
对应课程目标 |
1.简单线性回归 |
掌握Eviews软件的安装,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变量建立、数据输入、模型回归和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
(1)Eviews软件安装; (2)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3)模型建立与回归; (4)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 (5)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重共线性 |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变量建立、数据输入、模型回归和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多元线性模型建立与回归; (3)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 (4)多重共线性处理; (5)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3.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 |
掌握回归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检验与处理。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线性模型建立与回归; (3)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 (4)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处理; (5)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4.虚拟解释变量回归 |
掌握虚拟变量回归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建立与回归; (3)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等相关检验; (4)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5.分布滞后模型 |
掌握分布滞后回归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分布滞后模型建立与回归; (3)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等相关检验; (4)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6.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掌握时间序列模型的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过程。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与分析; (3)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与分析; (4)线性模型建立与回归; (5)经济意义分析。 |
2 |
1、2、3、4、5、6 |
7.联立方程组模型 |
掌握联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
(1)工作文件建立、变量建立、数据输入; (2)联立方程组建立与回归; (3)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等相关检验; (4)经济意义分析。 |
1 |
1、2、3、6 |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发送PPT共享,供学生预习和课上跟随。课中:线上部分包括实时线上交流,反映学习效率;手势签到、位置签到。这些都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来APP来实现。线下部分包括讲授法,用于概念和理论的讲解;问答互动的形式。在结合实例讲述计量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和结果分析等之后,采用即问即答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课后:线上教学仍然通过超星学习通和微信等APP来完成,主要包括群内沟通和答疑,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共享,以供学生课后复习;线下教学主要涉及组织定期课后学习小组,学生交流总结学习成果并反馈给教师。具体包括:
(一)问题驱动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分级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即将主线驱动问题、章节驱动问题和课堂驱动问题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巧妙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以一个启发式的主线驱动问题贯穿课程该部分内容的始终,如连续剧般将相关章节内容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具体涉及到某一章节的内容时,则需要设计章节驱动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解有关内容。在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则设置相应的课堂驱动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示例教学
根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实际量化分析案例开展教学,即将类比举例、应用举例、需求举例等多种例子结合到知识点讲授中。结合示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生动、具体地举例,调动学生能动性,从而辅助知识点的深入阐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具体的应用举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
(三)教学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实施上,可采取两类方式:1.教师主讲式教学:虽以教师讲课为主,但教师需要以关键问题为主线,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讲课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辅以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图形(像)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动画演示等技巧突出重点,辅助难点教学;黑板板书要注重与多媒体的有机对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需要针对所提供的预习问题进行必要的准备。2.互动讨论式教学:该方式包括课前小组研讨与课堂集体讨论两个环节。课前小组研讨环节,学生4-6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内研讨,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相关准备;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一个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的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教师可根据讨论现场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期间新出现的重点或热点适当进行时间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
六、课外学习
本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课内外有机结合,以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原则上,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课外学时不低于课内学时的1.5倍。课外学习包括课前与课后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由个体预习和小组合作研讨组成,课后学习由学习总结、复习以及对应的在线测试和课后习题组成。
七、教学资源
表3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
资源类型 |
资 源 |
教材 |
徐彦伟.《计量经济学(第1版)》.北京:中国铁道学出版社.2019年 |
参考书 |
1.庞浩.《计量经济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3版)》.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详见表4。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平时考核分为2次,共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践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占课程总成绩的10%;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开)卷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50%。课程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表示。
表4 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考核依据与形式 |
考核关联的课程教学目标 |
分值 |
平时表现 |
课堂考核 |
(1)课堂考勤情况,学生干部常规考勤与教师抽查点名相结合。 (2)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互动的次数和质量。(或:课堂研讨与汇报质量,由教师评价) |
1、2、3、6 |
10% |
平时作业 |
(完成2次作业)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
1、2、3、6 |
5% |
平时考核 |
平时考核1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1、2、3、6 |
5% |
平时考核2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1、2、3、6 |
5% |
期中考试 |
期中成绩 |
采取单桌形式进行测试。 |
1、2、3、4、5、6 |
15% |
实践成绩 |
技能考核 |
依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计量试验报告”来评价。 |
1、2、3、4、5、6 |
5% |
过程评价 |
从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
1、2、3、4、5、6 |
5% |
期末考试 |
期末卷面 |
采取闭(开)卷方式进行测试。 |
1、2、3、4、5、6 |
50% |
合计 |
100% |
九、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周期中,课前备课、课间沟通、课后总结,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跟踪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督学教学过程反馈、学院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成绩分析、吸纳校企评估专家的建议、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内容与学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评价方式酌情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